公司动态
 

浅谈二十四节气与乡村旅游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如雨后春笋,势如破竹,呈欣欣向荣之景象。文化与旅游关系日益密不可分,今天,谈谈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如何为乡村旅游添砖加瓦?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对一年中天象、气候、物候、农事、时令等方面变化规律的智慧总结,是中国人特有的时间观念,从古到今,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于2006年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1月30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节气助推旅游发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顺应四时养之道,谨守阴阳法自然。”幼时背诵的《二十四节气歌》,郎朗上口,同时也萦绕心头。
        节气丰富乡村旅游活动。二十四节气有着丰富的内涵,关乎历法、天文、气象、物候与节令,延展到生活中,事关农历节日、农耕时序、民俗活动、民间宜忌等等。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都离不开时令的安排。乡村旅游可通过二十节气开展相应的节气活动,例如:清明踏青、端午包粽子、中秋赏月、立春农耕、重阳饮菊花酒的等等各种活动。
        二十节气仪式内容丰富多彩,例如,立春,俗称“打春”,古代天子要这天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
        节气养生滋养乡村旅游。古人根据阴阳原理把一年分成二十节气、四季,其中以“负阴抱阳、阴阳调和”等原理,根据人的五脏六腑状态,总结了节气养生、四季养生、十二时辰养生等。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应结合二十四节气养生文化,发展节气养生,丰富养生文化的多样性,阴阳结合的规律性,从而助推乡村旅游养生产业发展。例如四季养生中谈到“春吃鲜花夏吃果秋食野菌冬喝汤”,二十四节气中立春养肝、雨水调脾、清明降高压等。
        《黄帝内经》养生五项基本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在乡村旅游中可进行开展食谱养生、中医养生、气候养生、阴阳调和养生、运动养生、农作养生等多种形式养生文化。
        旅游“反哺”节气成长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古人诗词笔下的乡村,阡陌交通,纵横交错,村舍屋瓦,井然有序,炊烟寥寥,风光无限。而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认为:“旅游的本质属性是‘文化交流’,旅游是文化展示、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和载体之一。”旅因文而兴,文因旅而荣,因此,乡村旅游应让文化先行。
        二十四节气自古都与农业相关,随着近现代工业的兴起,节气文化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传统农业的兴起,必将对二十四节气重新认识、使用和实践,以节气文化内涵丰富乡村旅游文化活动,增添乡村旅游新的魅力。
        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井喷爆满的游客量将呈现常态,二十四节气文化将得到极大地挖掘和实践,更多的游客将重新认识二十四节气,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大众的视野,乡村文脉得以传承,寒来暑往,春耕夏种,秋收冬藏,进而日月盈昃,辰宿列张。通过旅游反哺,让旅游与文化形成良性循环地发展模式。
        学者余世存说,“生产生活有时,人生社会有节,人身人性有气,节气不仅自成时间坐标,也演化成气节,提醒人生百年,需要有精神有守有为。”从“节气”到“气节”,正是从文化到精神、从生活到品格的升华。 
       “在文化文明中,我们要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文明为核心,文化为表征,文教为动力,人文需要‘根部滴灌’。”乡村旅游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浇灌”,乡村旅游体验更需要文化上升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