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华岩寺游学之声环境简评——都市里的佛音?

        中国古代建筑之精华多汇集于佛道两家,继上一次龙藏宫之行,仁浩机构旗下重庆仁浩源德古建历史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又组织了一次游学活动,重返源德王总曾经参与的古建项目,在庙宇高堂之间,真切体悟传统建筑的神韵,这一站我们来到了重庆华岩寺。
        华岩寺,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寺风景区。华岩寺依山傍水,雄伟壮观,全寺由大老山(待漏山)的华岩洞、接引殿和华岩寺建筑群三部份组成,建筑总面积近万平方米,寺院占地七十余亩,有房三百余间。华岩寺属佛教禅宗道场,传承临济宗三十二世法脉。华岩寺始建于唐宋,经历代扩建始成现今格局,据志书记载,明清两代均有重大修复,故目前仍保持明清风格。寺院周围,岗峦起伏,群山如莲,被誉为巴山灵境,川东第一名刹,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此段汇编于《凤凰网华人佛教栏目》)
        这一次游学我是带着便携式分贝仪来的,华岩寺的声环境恶化我是深有体会的,作为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从个人情感上是十分痛惜于城市规划建设对于宗教场所声环境的漠视。
        笔者第一次到访华岩寺是2004年大学毕业的初夏,当时对佛教几乎没有了解,但由于自己对声音的敏感,寺庙独特的宁静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8年初再次回到重庆,当时已对佛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华岩寺的殿阁巍峨、山水依傍、茂林修竹、泉水潺潺、松翠鹤鸣,更是给了我极大的心灵震撼。可惜重庆龙门阵魔幻山主题乐园悄然在华岩水库南边动工,并占用了部分曾经属于华岩寺的自然生态资源。2011年离开重庆之前再去华岩寺,还没跨入北边的山门,已经可以听闻来自“魔幻山”主题乐园喧嚣的动感舞曲。2017年再次返渝,“魔幻山”的舞曲随着主题乐园项目的失败而消失了,但兰海高速重庆段在寺庙东侧建成(与寺庙内平行的步行道路仅50米间隔),除了华岩寺大桥两侧有象征性地安装隔声屏障,其余被华岩寺树林遮挡的路段均未设置隔声屏障,仅有寺庙矮墙做简单遮挡。行走在从弘法楼至接引殿一段,我相信,对于声环境有品质要求的人,都会不禁叹息。

 

 

◎华岩寺南部被改建为龙门阵主题乐园

 

◎华岩寺建筑群与兰海高速位置关系(右侧最近处间距仅约50米)

 

 

◎A点-沉香园(61~64dBA)、B点-弘法楼(62~65dBA)、C点-巴山灵景山门(51~53dBA)(便携式分贝仪测试)


        从分贝仪的数值看,是感受不出真实环境下的听音感受的。常用的A计权分贝值,是对所有频段的一种综合加权统计(A声级能较好的拟合人耳对噪声响度的主观感觉,而且它能够很好的与人耳听力损伤程度对应,所以基本上所有的环境噪声标准均用A声级作为噪声基本评价量),但华岩寺东侧噪音属于低频噪音偏重的交通噪音,即便相同分贝数值,低频偏多的声音从心理角度讲更容易引起人的焦躁。低频噪音的控制规范国家曾有相关规范出台,但碍于实施难度并没有继续施行。
        声景观研究者提出的声掩蔽心理效应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表面手术,是既有声环境恶化之后的一种补救措施,并不是一种系统性解决方案。声景营造的最佳先决条件是纯净的声环境,在各代表性频段没有掺杂过多的背景音,毕竟白纸比较容易作画。那么从专业的声学角度出发,该怎么解决目前城市建设与声环境保护的两难问题呢?
        笔者认为,数字化定量声景分析必须参与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营造,才能从项目决策阶段有理有据地权衡各种设计策略对声环境的影响。首先对于城市规划阶段,目前国内常用的室外声场模拟软件有Cadna/A,SoundPlan,Raynoise,一般是环境评估部门在使用,据目前所知广州和深圳对城区进行了噪声地图的绘制,但数据信息是否与规划部门相连通不得而知。此外常用的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如ArcGIS Pro虽然在最新2.2版本革新了诸多模块,可以在GIS模型上直接进行日照、风廊道分析,但由于声场计算机模拟算法一般仅在独立的专业噪音预测软里封装,且并未看到高效的GIS同步插件,而ArcGIS自主开发模块还有待时日,这无疑也增大了规划师在大尺度上获取声景规划策略的技术难度。再则对于建筑设计阶段,BIM(建筑信息模型)软件如Revit曾有过的ECOtectAnalysis生态设计软件也止步于2011版本,声学分析模块也只是对室内混响、声线分析有一定的准确度,并没有建筑形态和外墙材质对周边声环境影响的大尺度场景分析,专家学者一般会使用Raynoise辅助模拟以达到上述目的,但需要在软件中赋值多项材质的真实的反射系数、吸声系数等参数,实际模拟有较大的出入。而对于景观营造,目前结合了心理学和物理声学,多以定性的声景观营造手法,从各种景观元素上增添对于声景的考虑,极少数专家曾对植物植被对降噪吸音有过测量分析,但没有将实测数据凝聚成仿真软件,使得即便是声景设计专家也只能做出初步的声景设计策略,定性给出景观植物隔离带的降噪效能的大概范围。综上所述,声学研究从建筑声学到环境声学的发展走得相当艰难,声景观理念虽然创造性地延伸了设计师应对噪音污染的策略,但Auralization声景可听化,Visual-acoustic simulation声学可视化仿真这两项技术急需融入到现有规划建筑景观设计逻辑体系。
        当然,我们还是有幸看到声学相机逐渐应用到了城市交通管理系统,随着国家对于智慧城市的重视,IoT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提供给城市的精细感知,声音属性必然不会被忽视,用诸多散布于城市的麦克风阵列同样会像视频监控器一样,为城市大脑提供实时的声音大数据,我们将会听到一个城市的特质,在这样的技术助攻下,城市声景设计将真正地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