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沙龙
 

第93期生态沙龙——“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点”分享会

       2012年12月27日,仁浩机构综合设计二部刘春栋在十楼大会议室给同仁分享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点”沙龙,会议主题从人口流动、城中村现象、土地开发政策角度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点。
分享会简单概述了城市化的概念,纵观日本伴随工业发展的城市化过程和美国交通运输技术引领的城市化过程,横看中国目前的半城市化阶段及特点。
一是中国流动人口特点: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流动人口规模达到历史新高,占总人口17%,流动人口流量、流向、结构和流动人口群体的利益诉求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及其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求出现新的特征。如果流民能够变成居民,他们就从一个对社会有威胁的“洪水”,变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劳动力资源。这个社会只要不稳定就业,什么民主都会动乱。所以一定要有稳定的就业。我们未来的5年和10年最主要是解决流民的问题,是解决在城市的农村人口。所以现在城市的重心必须从满足城市居民、满足流民,将资源分配从顶层到底层。
二是城中村现象。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世界各个针对自身城中村特点均有些改造成功案例值得借鉴,中国的城中村改造困难的核心问题是对于政府和房地产商来说,种种城中村内部的利益纠结,使其改造纷繁复杂。村集体经济的复杂性,牵涉城中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是土地开发模式。城市化进程需政府主导,中国政府开发建设需大量资金投入,而中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政策,所以第一,土地财政本质是一种融资手段,对中国经济是有重要贡献,不宜全盘否定。第二,目前的土地财政在二次分配上是有缺陷的,需要通过“房改”等措施加以改进。第三,土地财政是阶段性的,较适于城市化初始阶段。但土地财政并非完美无缺的,无论征地拆迁模式和补偿标准,还是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发展模式的确存在很多问题。只是现在不能完全否定土地财政,土地财政并非一无是处,当我们要放弃一种模式之前,起码要知道新的模式至少在理论上是否更好。也许70年以后,大部分居民在城市拥有了私有财产,中国就可从‘土地财政’模式转为‘税收财政’模式”。

 

  稿件来源:综合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