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设计
 

仁豪规划获奖作品 | 开县“四面山”规划项目:如何修复一个肌理混乱的能量场?

空间能量的管理,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并不陌生。

比如人们为什么都喜欢通风明亮、清静幽雅的居所,而对于嘈杂喧嚣、阴暗破败的地方,会本能的心生不快。

因为空间本身就是有能量的,或正或负的能量流动,会影响到空间里的人本身。

个人空间如是,城市空间亦如是。

一个乱搭乱建、没有章法的城市面貌是混乱的,它对于整个城市气质的塑造,从而对城市中人的精神面貌,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说每一个空间都是流动的能量场,很显然,开县“四面山“规划项目的问题则是——一个肌理混乱的能量场,如何修复?

 



***

空间规划

 

 

 

 

 

 



项目名称:开县县城周边“四面山”区域空间管制规划

规划范围:重庆市开县县域中部,“四面山”控制区域,共涉及到汉丰、文峰、云枫、镇东、丰乐五个街道办和镇安、大德两个镇、29个村(社区)、60个社(组)。

项目类型:空间规划

项目总面积:约71.25平方公里(“四面山”控制区域28.95平方公里,城市建设区域25.58平方公里,城市建设备用地5.34平方公里,水域约11.38平方公里。)

规划时间:2014年12月~2015年8月

规划期限:近期至2019年,远期不设规划期限

获得奖项:重庆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2016)三等奖



***

 



开县,位于重庆东北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一座山秀水美的休闲小城。

所谓开县“四面山”,即指县城周边的大慈山、盛山、脑顶山(迎仙山)、南山,四山如绿色屏障般将县城环抱其中,成为开县特有的城市绿色背景。

 

 

 

 

 

 


然而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城市建设的发展扩张,一些层出不穷的乱搭乱建、新坟乱葬、生态破坏等问题,对“四面山”的生态环境、开县的城市风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

而仁浩规划团队接到的委托,就是要针对“四面山”区域现状,制定完善的“四面山”空间控制规划,保护和合理利用其自然人文资源,以指导该地区的建设,最终实现开县“青山环抱、绿水环绕、山水交融”的生态宜居城市目标。

 

 

 

 

 

 

△综合现状



灰色区域为县城的城市建设区,整体地势较低较平,四周被绿色区域的山体环绕。

而绿色植被区里的黄色斑点,就是山体上的各种现状居民点,房屋体量很大,而且布局散乱,坟头林立。从中心的城市建设区往四周的山体眺望,景观效果欠佳。
 

01

 “减法”的能量

(划定控制区域)


在对地块进行基础研究之后,规划第一步——分区。

规划用地不是随便勾划的,有着诸多的条件限制——地质灾害地区要避开、林地资源要保护、耕地红线不能碰、陡坡太大有风险、基础设施廊道不能占用……
 
当选择用地的条件这样一层层的叠加,一步步地做减法,我们的管制用地也慢慢推导了出来——
 

△推导出的控制区(优化前)



根据法律法规,规划区分为:禁建区(绿色区域)、限建区、适建区(灰色区域,适建区即已划作城市建设发展用地等的区域,本规划不作控制要求)。并根据保护与建设的实际要求,将限建区细化为:重点控建区(红色)和一般控建区(黄色)。


但仁浩规划团队认为很多适宜建设的地块依然面积过大,还要进一步进行量的控制,于是又做了进一步的优化,把大块状的限建区用地,再区分,再细化,再做减法,于是又有了以下的这张规划图——

 

 △优化后



从规划图上,优化前后的两者可能乍一看差距并不是很大,但实际的重点控制区和一般控制区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在我们以往的很多规划设计中,惯常的逻辑都是“做加法”,但是在此次这个规划中,做的却几乎都是“减量工作”——能不做建设,就不做;能少做建设,就绝不多做。

包括视域分析也是,分别从城市的陆地、水域看周边的山体,把视线可及的范围,都尽量控制出来,对一些视域集中的地方,提出或拆除、或退耕、或美化、或造林的各种意见,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禁止开发建设活动。

△红色区域即为重要视域范围,紫色区域为次要视域范围



视域分析,主要根据开县主城陆域视线(域)及汉丰湖水域视线(域)分析,并结合城市主要入口、景观节点及城市轴线确定。

习惯做加法的我们,有着对繁复本能的热爱,然而当建设让环境不堪重负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减法才是解决的钥匙。

02

重建自然与建筑的能量流动

(建筑风貌控制&生态培育规划)

建筑作为人工创造的环境,它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亲近的、和谐共生的。然而当建筑以消耗自然环境而存在的时候,则意味着是时候做出改变。

于是,针对重要视域范围内的建筑及景观风貌,规划提出了重点塑造与美化。

而美化,则主要从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建筑高度等方面进行规划建议,一方面要使城乡之间的风貌要尽量的协调,而另一方面,也是要让这些山体上的建筑对整个城市的风貌影响降到最小。

而生态培育上,要确保林地保护与建设同步进行,大到山体景观,小到建筑周围的景观,都要得到切实的改善。

建筑风貌引导示例:


建筑风格建议采用渝东北民居形式;

建筑屋顶采用坡屋顶,建筑外立面色彩则采用浅灰白色;

外墙面装饰材料由原来的红砖裸露或贴砖,改为白色涂料;

门框、窗框使用枣红色、褐色线条或色带进行点缀;

外立面上还可以加入其他由建筑特色的建筑符号,避免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和铝板等现代材料。

生态培育引导示例:


景观塑造方面,突出山体远近高低的整体景观意向,塑造山体形态美感,强化山色苍润、绿树红花、灵运生动的秀美特征,突出山体自然景观元素的意境美。

另一方面,在建筑四旁种植绿化景观带,特别是高度较高的农宅,补植高大乔木进行装饰与遮挡,并采用传统田园的造景手法将民居与植物景观相融合,严禁采用城市绿化手法,避免城市化、公园化。

其他建筑风貌整治:







03

“绿水青山”才是乡村振兴的能量源头

(村庄规划引导)

“四面山”建设控制区内还分布着一些零散的村庄,要让乡村留住“树绕村庄,水满陂塘”的景象,则还不仅仅是建筑风貌改造这么简单——

人口的减载,拆迁和安置,改建、扩建与新建……但凡涉及到乡村的规划,都必定是一个系统工程。

 



当然,哪里拆、哪里改、哪里扩,也都不是毫无根据的——

一般,禁建区除进行解危改造和必要的建筑风貌改造外,原则上不再进行新建、迁建、扩建民房,建设模式以风貌改造、搬迁拆除为主。

重点控建区和一般控建区,按照居住相对集中、风貌严格控制、配套相对完善、环保措施到位的原则进行建设,建设模式以相对集中迁建、集中新建为主。


而为了减少环境承载压力,促进控制区范围内的人口有序流出(人口减载),也是规划之一。

在此,规划提出人口减载的3个流向引导:

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向城镇转移一批;

通过美丽乡村居民点建设集中一批;

通过建筑风貌改造和建筑周边绿化美化一批。

除此以外,对规划区内集中安置点,从选址到农房改造,规划也都提出了规划原则及措施。


居民集中安置点选址原则:

1、建议集中安置点主要选址于一般控建区内。

2、只划定了重点控建区的村庄,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审批后,方可进行安置点选址建设。

3、集中安置点主要考虑沿道路集中布局;结合现状集中居民点进行新建及扩建。


农房改造

建议相对集中的居民点设一个集中的垃圾收集点;农户有单独卫生的厨房和厕所。厨房改造要亮化、美化,要达到干净、整洁、明亮、安全;改现状旱厕为冲水厕,灭蚊蝇,要清洁、舒适;畜圈改造要达到人畜分离、干净、卫生;院坝应进行硬化,农村住宅四周在不影响生产生活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绿化。

农户改造意向图1:


特点:屋顶造型简洁美观,墙体饰面采用地方材料,富于变化并与周边环境绿化相协调。退台设置方便邻里交流和晾晒。平面规则紧凑,双拼成院,用地节约,富有田园气息。

农户改造意向图2:


特点:最大限度遵从现有民居建筑形制,对建筑外立面、屋顶、门窗等进行改造,晒台设置符合当地农村生活习惯。立面传承民居特色,采用高低错落的坡屋顶和平屋顶相结合及涂料墙面。建筑整体清新淡雅,朴实稳重。

除了以上关于建筑风貌、乡村规划、生态培育这几个比较重要的规划方向以外,案例还考虑到了涉及到水环境、废物处理、大气环境、声环境、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的环境保护规划。

以及涉及到消防、地灾、防洪、防震等方面的防灾减灾规划。

还有针对在规划实施时的一些监督机制、执法责任制等。

因为篇幅有限,不再罗列。



***



做规划很多时候是在宏观的层面作指导,而开县“四面山”规划项目,更多面对的是非常具体的问题。

这个在非常紧张的编制时间下完成的、甚至连效果图都没有的“小项目”,最后在重庆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2016)的评选中,获得了三等奖,同时也获得了业主的高度好评。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它在无常规规划设计套路可循的前提下,走出了一条新的类型之路,而且制定了一系列可执行性非常高的控制措施,力求将建筑形态融入环境,与山水互为景观,以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让自然、空间与人之间的能量能够有机流动。

而从2015年规划完成后,“四面山”区域的管护与治理一直在当地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有条不紊的进行之中,环城山体的生态环境也一直持续改善。


△最近的一次关于“四面山”区域的报道,从前“牛皮藓”般大煞风景的违章建筑已经少了许多,入目满是苍绿(图片原创:伟游四方)
 
开县“四面山”区域,一个和谐的能量场已然登场。

 

 



-END-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