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设计
 

仁浩能量讲堂 | 肖青:乡村建设的政策、技术及实操分享

作为立志要做最懂“三农”的规划设计公司,仁浩在“三农”方面的学习与研究,向来不遗余力。

最近,仁浩能量设计中心三农部,邀请了西南大学乡建院肖青主任,来到仁浩,跟众位同仁分享乡村建设的政策、技术以及实操方面的经验。

虽然只是两个小时的讲座,与会的诸位已经能量收获满满。

下文为肖老师讲座的重点内容整理,与仁浩同事们共同学习分享。

——


肖青: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地方与创新中心主任,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总干事。从2003年开始参与”中国三农第一人”温铁军老师发起的乡村建设活动,先后在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国际小母牛、国际行动援助等国内外民间组织工作,具有丰富的乡村建设经验。

——

01
关于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置”改革

农村土地的“三权”,主要是指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土地所有权是国家的,村集体的;承包权是属于农户的,而这次的三权分置改革,其实主要放活的是经营权。

到农村去,你会发现土地的撂荒率非常高,很多农民已经不靠种地为生了,土地撂荒,就没有价值。于是就有资本下乡、业主下乡,用土地流转做了一些规划,但是后来做不下去了,因为经营权的问题没有解决,投资需要贷款,而这块地拿到银行不可以作为抵押物,也贷不了款。

而放活经营权的目的,主要就是要解决让土地真正流动起来,让土地真正发挥它的价值。在依法保护农民承包权的基础上,放活经营权,业主有了经营权证,有了相关的政策配套,可以去贷款,保障其有稳定的经营预期。


三权分置改革其实也是跟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相结合的。让经营权作为股份,入股到村集体经济之中,促“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也就意味着,当外来投资者拿到经营权后,就不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参与解决长久的可持续的农村收入问题。

所以,“三权”和“三变”改革,一方面是要壮大村集体经济,一方面是要加强村民和外来投资者的关系,同时保障农民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得到更多利益。

 


02
关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俗称的农村“三块地”,即农用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宅基地。

而对于做规划,最关心的,恐怕就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这也是做规划唯一可以施展的空间。因为耕地红线,是不可触碰的,而且森林的管护和督察,现在也非常严格。

如何用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是未来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在解决土地问题上,比较好的一个办法。这个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有多少,布局在哪里,要搞清楚。

首先要明确的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是属于农村、村集体的,这是不可以改变的,因此也不可以形成买卖,但是它可以一出租的形式,让投资者进来投资经营。


03
农村目前的经营主体

现在农村真正的经营主体有这几种:

一种是单家的农户。前几年针对单家农户开始了一种新的经营业态,就是“家庭农场”,这个其实就是鼓励单个农户形成规模性的发展。但是申报家庭农场,有的区县要求要达到60亩的经营面积。

第二个是农民合作社。只要有5户农民就可以到工商部门注册成立一个专业合作社,因为注册门槛很低,而且不需纳税,还有优惠政策和政府补贴,所以也是目前乡村最常见的经营业态。

再一个就是村集体经济。以前大家只知道村委会,但是现在要求每个村都要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是股份合作社,也可以是公司,或者其他形式,但村集体经济可以获得法人证书,并且对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包括村里的建筑、土地、各种有形无形的资产),核资完了后要把这些股份分给农户,农户拿到股权证即可参与分红。

谈到经营主体的话,无非这几种,规划中一定会涉及到利益共享的问题,对经营主体是必须要考虑的。


04
千万不要以“一产”为主要产业

以往我们做农业的过程中,想到的还是把农业当成一产来做。但是今天如果有人说搞定了一两千亩地,请你用一产思路来盘活它,我建议你不要浪费时间。因为不管你有多大的资本,这么做都会出问题。

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国内在一产上面,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过剩。有进口,但原因不是我们缺粮食,而是要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

而大量过剩的同时,我们的粮食却不能出口,因为我们的农产品食品安全标准过低。事实上我们的食品安全调查出来的数据已经是非常可怕的,可怕到有些搞生态农业的人,甚至在外面不敢乱吃一餐饭,从不吃外面的任何水果。可怕到有些物种已经消失了。

当然,比较好的一个现象是,政府已经有了意识,开始控制,禁止使用高残留高剧毒的农药。并且有些地方也已经开始对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等进行补贴。

所以,绝对不能再去追求以往那种高产的一产农业了,而是要追求精耕细作、精细化管理的小而精的农业、绿色的农业,作为田园综合体中的一个配套,而绝对不是主要产业。

因为“产业发展”,说到底,还是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是单一的一个产业的发展。

农业的“三产”思维,还待拓宽延伸

过去在谈农业的“三产”时,更多针对的,还是采摘、旅游、观光……但是其实今天如果还在谈这些,其实我个人觉得,说的直白点,已经做烂了,没什么竞争力了。

像重庆周边也有些地方,流转了很大块的土地,也做了一些景点的开发,做的很有想法,也吸引了一些客流,但就是还不足以称为一个“产业”,充其量只是一个服务业,赚取了一些服务费。所以我们做农业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想如何把三产这个产业延伸的更长更大。

我现在所能想到的,是农业除了观光采摘的功能外,教育功能是不可以忽视的。

比如那些农耕用具展示在那里,城里的孩子看半天也不知道是什么,是不是可考虑立个牌子?或者让它动起来?这些都是可以开发成教育的。

再比如我们前段时间去了一个项目原本是个煤矿,老板想在它周边搞田园综合体,觉得煤矿是个负担,但是我们告诉他,其实未来的亮点可能就是这个矿。是不是可以以此告诉大家地壳怎么运动的,煤矿怎么来的,甚至体验一下挖煤?这个也是教育。

事实上,我们到任何地方去旅游,如果能长点知识,你可能今后会对这个地方记忆犹新。日本的农业教育做的就很好,什么防灾减灾、地震应急全做进去了。


一定要搞清楚“五个振兴”

未来,对你们来说,很多时候下去其实更多是做规划,做出来了,业主反馈意见,再改。这个过程往往会很焦灼,因为经常改了一次两次三次……还要改。

但我有个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下——其实我们每到一个地方做规划之前,至少都是要调研半个月左右。那么这半个月做什么?其实就是了解当地的社区结构、政治结构、宗族、文化、人脉关系……等等,这些了解清楚了,然后出要报。

要报是针对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每一个主体都要出一个要报。而要报里面,则是第一,写清楚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第二,拿出我们的解决方案。

甲方看到这个要报,就清楚了,大家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达成了一个初步共识,才可能继续往下走。这样前期多花一些时间,其实后期可以免做很多无用功。

而搞清楚这五个振兴,是对乡村振兴最基础的理解——很多人以为“生活富裕”就是农民赚不赚钱,其实不是,它讲的是保障机制,如何保障农民的民生、社保、教育、医疗。

比如“治理有效”,它也不是只谈法治、德治,可能我们更多考虑的是社会组织怎么参与服务地方发展。说白了就是怎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能够参与进来自治、增强大家主人公意识等等。

还有“生态宜居”,其实现在不说其他,光是垃圾处理就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了,我们始终主张的是在地减量,比如该堆肥的堆肥,如何减少塑料袋的使用……这些都是要考虑的。

规划的多位一体

国家关于乡村振兴,从2018~2022年这五年的战略,马上就要出来了。这也是规划行业一个重大的机遇。据了解,从国家、省、市、县、乡,各层面都要做乡村振兴的规划。这就需要大家在未来考虑到“多位一体”的问题。

打个比方,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是,做区县规划的时候,就把镇规划一起做了,而不是分开、分别地做规划。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规划的落地行和可执行性。

所以未来大家出去谈的时候,也可以考虑把这个业务链谈开,做一个县规划,一定要去调查乡镇规划,尽量一起来做,这样才能够保证它的落地性。

而且给地方政府做规划的时候,也需要大家结合到中央、省市等各级政府的一些新的政策、新的提法等等。像这次我们地一个地方做项目,我们专门有一个同学就负责一件事情,就是收集从中央到省到市到县到区的部门,关于乡村振兴到底说了些什么。

你做规划到底创新的地方在哪里,也可能就是在于你把这些新的东西是否琢磨透了。


打开学习的心态

很多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为什么很多规划做出来,最后却实施不了,当然一方面业主方可能有问题,但另一方面,我们自身肯定也有问题。

就是说,一定要了解当地的一个实际情况,不能完全否定人家的东西,而是要去想如何改良他的东西。

我屡次在考察中也会发现,就是大家习惯把这个地方跟我们那个地方来对比,然后觉得别人做的没自己好。包括做规划也是,看了别人的觉得不屑,草草就翻了过去。

其实如果换一种心态,就是看一看对方有没有什么可以学的,有没有什么创新的地方,你一定会发现新的东西。

仁浩的团队实力超乎我们想象,像你们做的合川农场的规划,非常的好,我们每次都是以学习的心态,非常认真地在看。产品的设计、包装这些都是你们的强项,当然政策的把握上,可能我们相对更准确一些。

希望未来,我们能更多地搭建像这种交流的平台、沙龙,如果有需要,我们也非常愿意给大家提供任何的帮助和支持。

谢谢大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