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设计
 

“后设计时代”即将来临

每一个时代或民族的艺术,都深深嵌在这个时代文化或民族文化的结构之中。
 
艺术是设计的极致表达,设计是艺术的精神载体。设计、艺术、文化,都是人类与世界之间的相互感知和交流的方式。
 
如果截止到当前时间刻度,设计的侧重点还在于物质空间的架构层面,那么在“后设计时代”,随着“能量设计”的不断崛起,设计将愈加注入文化与精神的血液,愈加重视人与环境关系的流动,愈加重视氛围的营造,愈加重视人本身的舒适度与感受。
 
这必然是“未来设计”的大势所趋。
 
苏联美学家卡岗认为,艺术是它所属的文化的反映和代表。从这个意义来看,艺术起到了“文化自我意识”的作用,因为“艺术仿佛是一面镜子,文化从中照见自己,从中认识自己,并且只有在认识自己的同时,才能认识它所反映的世界。”
 
纵观古今中外,古希腊艺术体现了古希腊文化中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哥特式建筑也生动反映出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文化。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鲜明标志就是从神的世界转向人间凡尘,无论是绘画、建筑和戏剧,文艺复兴文化无不在克服宗教与科学、天国与尘世之间的割裂与矛盾。而代表中国传统思想的《道德经》,也与儒家思想及佛家思想,深度传达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文简意丰,贯通古今。
 
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手机已然成为人类的“插件式器官”,人类对文化的感知却如强弩之末,日渐式微。
 
互联网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越来越加速了这个时代的“去仪式化”进程。人们可以进行视频会议,面对面的交流正逐渐被数字取代;过年走亲访友,也不过是亲友们聚到一起刷朋友圈,就连纸质红包这样的传统,也正逐步被虚拟的微信红包取代。
 
“仪式感”的缺席是可怕的,它意味着“高效率、低情感”。不知不觉中,我们的生活将逐步被人工智能取代,就连下班回家时小区门口给我们打招呼的门卫,不久也会被机器人代替。
 
人在心理上缺少什么,就一定会疯狂弥补回来。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于人类是一种情感化的生物。从这一层面来看,科技的高速发展,本质上是反人性的,过度物质化、数字化、机械化,必然招致人类情感本能的回流!
 
因此,这个人心加速降温和冷漠的时代,必然会驱使人们的审美价值观从对物质化的盲目跟随,重新转移到对人文与精神的感知。唯有这样,生活才具有灵动感、生命感、呼吸感。这也要求,未来的设计师,一定是具有精神体温的美学大师,需要通过设计,完成人与世界的沟通,实现能量的流动。
 
“后设计时代”即将来临,能量设计必然是大势所趋,情感与文化将重塑我们的设计观、价值观、人生观,人类的精神也将经历一次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