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住宅是人们自我投射的“场所”——浅读隈研吾《十宅论》有感

        试想一下,在一个单身男人的公寓里看到一个网球拍和一个篮球,对于异性在心理上有何区别?答案是:篮球多数情况属于男人的运动,而网球则是男女皆可,所以网球拍在潜意识中更为让异性亲切。
        事物的象征意义是所有设计产出必须体现的。而住宅室内设计对于每一个人真正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则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次上帮他实现。《十宅论》是一本易懂且有意思的日本住宅文化论,这本书启发了对事物象征意义的重要性的认知。

 


        本书的作者隈研吾概括了十个不同阶层的住宅风格,分别为单身公寓派、清里食宿公寓派、自恋的咖啡吧派、哈比达派、建筑师派、住宅展示场派、独门独院派、俱乐部派、日式酒屋派、历史屋派。这些概括有些牵强同时也有很多重复的地方,但它既反映了建筑的体貌特征,也反映了居住者所选择的生活方式、态度。住宅体貌无疑会展现主人的性格,而我们想成为的那个自己似乎又永远与真实的自己存在一定距离。于是,住宅成为了一个人们自我投射的“场所”。这也体现了能量设计观——生命的信息通过能量的流动而在空间、时间上的生动运用和体验。
       书中具体地用一个个例子揭示这十种类型住宅中所透露的各种“符号化”的信息,这十种类型,无论在日本还是中国,都说中了不少人的心思,为了展示自己的“身份”“品味”,甚至“理念”。在住宅类型选择、装饰、陈设上耗费的心思,并不只是为了满足居住的功能需求。

 

        住宅,赤裸裸地映射着着人们的真实生活,其中也可能包含着自然而然的虚荣、媚外、装腔作势,也有些是身在其位的必然选择,总还是有不得不选择单身公寓的人,仍会在屋里放一些网球拍或者吉他,标榜自己对生活的憧憬。
        单身公寓模式在现代社会已近被普遍接受了。一个普通的年轻人,由于某种原因留在了一个毫不熟悉的城市。没有多少钱更没有背景,他们的居所只能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所有想要的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折腾,一切从零开始,对他们来说,理想的生活状态不是安定下来,而是要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他们就像一个还没有玩够不想回家的孩子,真实的人生也许是从婚姻开始的,也许是从就职生涯开始的,但无论怎样,总是会开始的。到那时,己然会因各种原因而不得不安定下来了。但是在这之前,在这所谓的“迟滞时期”里,他们毫不沮丧,他们向往自由、渴望流浪,永远做一个独来独往的异乡人,这就是他们的理想。 

 

 

       “哈比达派”指的是池袋一家著名的现代家居专卖店,这一类人多多少少可以在当下流行的全家使用IKEA样式家具的人身上找到共鸣吧;建筑师派的住宅,可以看看“长城脚下的公社”,虽然那跟安藤忠雄用清水混凝土塑造的朴素奢华并非同道;历史屋派非要住在老祖宗留下的房子里,跟那些非要住四合院的人大概有着相似的“追求”,有不少“追求”可以在记忆里与某个具体的人或家庭相符合。
        能量设计观认为认知就是看世界的眼镜,主观意识就是镜片;认知力的高低,取决于意识能量自由度的高低。写这本书的隈研吾时候三十一岁(还没有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亚洲文化委员会研究所作为访问学者,他同样怀揣着这个年龄段男人常见的困惑:为什么别人都开始志得意满的收获了,自己没开始发芽,明明野心炙烤着他,他却看不到方向。隈研吾在书中说“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不满足于现状始终抱有梦想——我想告诉年轻人这是多么重要”,这可能就是他当时的状态吧。回到日本开始创办自己的事务所,做起住宅设计,此后的他也感到逐渐堕入自己曾经挖苦过的怪圈,本以为可以“超越这十种类型,探求到别的什么东西”,但终于发现,没有答案。而彼时那种距离感,怀有希望和野心的焦躁与充实才是最宝贵的,留下一段自己无法破解的认证思考,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