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转型改革背景下的解题思路——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

         转型/改革/竞争——是“最坏的时代”的注释!
         一个快速脱颖而出的“浙江版特色小镇”,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乡村振兴”——又是“最好的时代”的注脚!
         是否主动对接时代的要求、以及行业价值重塑的诉求,将决定你是——平庸的体系者,还是伟大的创世者!

         一、转型/改革/竞争——最好的时代与最坏的时代
        何谓转型/改革时代,即习大大领导以来的时代:从2012年新型城镇化正式提出,到2013年经济新常态提出,再到2014年提出供给侧改革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方针,紧接着《中国制造2025》与浙江版特色小镇一夜春风,再到今天的中美贸易战——转型改革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亦是最坏的时代。

 


        创新驱动阶段的到来,意味着“埋头苦干挣血汗钱”的“夯地基时代”结束了,意味着“不解决问题只是转移问题”的“挣快钱时代”结束了。
        ——再难享受到巨量人口带来的发展红利:高速城镇化不再、大基建+房地产的快速经济增长不再、粗放资源利用不再;
        ——再难享受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快速发展:外部技术壁垒真刀真枪、内部人才断层触目惊心且趋向更加恶劣。

 


         主动应对新形势,中央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方针,以供给侧改革为核心对策的解题思路:

 


         这个解题思路,将规划?设计产业链推向曾经“不必解决、只需转移”的问题当口,要求规划?设计产业链不断开拓着力点——城市更新/智慧城市/产城融合/创新驱动中心/生态城市/海绵城市/田园综合体/现代农旅庄园/文旅小镇/乡村振兴/特色小镇……


        面对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规划师的价值何在?
        历史人文/自然生态/经济地理/全维度、正反向的全局思考
                                                                                                                           搭建全生产要素协同、合力突破的平台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运营


         二、转型改革价值主导下的乡村振兴
         何谓真正意义的乡村振兴?基于对乡村区域三大前提的研判——同质化发展条件、均势化发展诉求、合力化发展可能——

 


        提出乡村振兴的三个本质属性:同质化区域全域、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同时发力、十年起步百年大计。
        ①同质化区域全域:研究当前全国范围内的乡村振兴实践,绝大多数实则是乡村振兴的试点阶段探索,可以归类为“试点型乡村振兴”,而不是乡村振兴的终极状态。其终极状态应当“区域型乡村振兴”——着力于同质化区域全域、实现全域全生产要素的振兴,目前尚无模式借鉴。

 


        ②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同时发力:乡村振兴是要实现农民的振兴,包括物质富裕与个人价值实现;同时要保障区域型乡村振兴的推进,必须充分调动自下而上的力量和积极性,因此——自下而上发挥在地农民、涉村在外成功人士、情怀家/资本客/创客的能量,自上而下发挥政府引导、技术服务、招商引资、交易物流、实施运营的能量,二者通过“共建共享发展平台  +  三产融合互促产业链  +  乡村职业生态体系”进行能量交互,才能形成乡村振兴的能量源。  

 


        ③十年起步、百年大计:由于需要1-2年进行乡村振兴平台搭建、3-5年进行产业培育、持续永久运营的三生融合发展,使得乡村振兴将是一项阶段化持续推进以及永久运营的事业,以十年、三十年甚至一百年为尺度,包含“组织协同期 + 产业培育期 + 乡村振兴期”。

 


         三、区域型乡村振兴模式研究

 


        区域型乡村振兴绝不仅仅是对试点型模式的推广,而应在以下三个层面有更加高瞻远瞩的要求:
        ①全协同“组织”
        全参与者协同
      “村两委 + 乡贤 + 地方专家人才”+ 政府 + “在外成功人士 + 外部专家 + 企业家”
       全生产要素协同
       统筹全劳动力,构建农民职业化生态系统;
       统筹土地、产业、景观、生态等资源,实现金融化、市场化、现代化以及全域旅游;
       统筹资本,众筹共享,分期有效推进落实;
       统筹全域专家人才智慧点,主要是农业生产、品控,以及文化传承人,形成创新突破力。
        ②高视野“目标”
        全域振兴——实现区域范围内全域振兴,而非单点的发展;
        支撑城乡发展——直接带动周边乡村发展,对城乡产业升级发展提供支撑;
        可持续成长——先行试点形成示范效应,不断纳入后进区域,形成发展振兴共同体,更重要是具有可持续成长性。

        ③高能级“政策”
        产业政策——强调三产融合互促,构建产业生态链;
        投资政策——探索众筹共享、多形式入股、政策倾斜;
        财政政策——着力产业培育研发、基础设施、农民教育。

        1、区域型乡村振兴——谁来振兴?
            “领导小组统筹 + 众创共享”的发展平台

 

 


        2、型乡村振兴——如何振兴?
        振兴模式: 以点引爆,持续发力;三产升级+互促融合,逐步形成产业生态链。

 

 

        治理模式:通过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构建农民职业生态体系,通过农民自我价值实现,实现自主治理。

 

 

        建设模式:分类型、分梯队打造
        村打造型——整合统筹 + 转化利用 + 共建共享
        风光型——着重田园农耕景观营造
        业主导型——特色产业规模化 + 现代化 + 品牌化

 

 


        3、乡村振兴——如何保障?
       招商模式:重点探索众筹共建模式。

 

 

        保障体系:重点关注“旅游+旅居+在地居民”三层次保障体系构建。

 

 

        4、型乡村振兴——振兴目标?
             三生共赢、全域旅游:
             全域层面的生产、生活、生态共赢
              时时沐乡风、处处皆风景、人人有发展、城乡真互补

 


        四、转型改革价值主导下的特色小镇思维体系构建
        ①浙江版特色小镇是一个全新的学术概念吗?为什么会火?
        浙江版特色小镇就像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高腿长、面孔精致、武艺高强、一身正气的旷世美男!
        旷世美男之名并非浙江原创,2014年浙江版特色小镇出现以前,北京、南昌、哈尔滨、云南等省市已有“特色小镇”用词,归根到底只属于“特色小城镇”的简写。

 

 

        旷世美男之美却是“浙江造”。浙江版特色小镇的内在逻辑很清晰——四两拨千斤,用技术密集解决产业发展问题。“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先天禀赋,使浙江不得不在有限的空间优化生产力布局,造就制造大省与块状经济特征。但是时代的车轮滚滚而来,局促空间难以跟上自我迭代更新的步伐——70%的传统产业,产业转型升级滞后于市场升级和消费升级,使其长期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势必是微笑不出来的。环境资源与发展上限同时触及天花板,难以像其他“地大物博”的省市一样,继续走资本或劳动密集型发展之路,势必求转变。

 


        这个时期(2013年前后),国家层面对于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趋势判断逐渐明晰,创新创业与《中国制造2025》振聋发聩,对于浙江领导人是一大指引。另外一个指引来源于国外,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普罗旺斯小镇、达沃斯小镇等体量不大、技术集聚、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的小镇形态,让浙江领导人看到了旷世美男的雏形。

        于是,浙江版特色小镇应运而生,“特色”是什么——特色产业技术密集平台;“小镇”是什么——一个大小形态说法仅此。
        这样一个具有自身逻辑体系、解决新时期新问题、不同于任何资本驱动、投资驱动阶段的产物,集亿万级未来引领型产业、自信自在文化内涵、3A景区级旅游功能于一身,怎能不是一个救世主——给产业升级、或者乡村振兴、或者新型城镇化一个靓丽的解题思路:花更少的代价产出更多的价值。首先,把技术集聚起来,降低各种空间、时间、以及信息沟通成本,同时形成技术合力,即最核心的产业突破力;再次,钱可以精准为技术服务,政府有的放矢,搭建适宜有效的平台,制定长效持续的政策机制;最后,以往生产一双袜子只赚几厘钱,所以为了生存不得不加大生产规模——走量,即意味着更多土地、劳动力、环境、资源的投入,而现在,技术升级、产业链延伸、品牌提升带来的产品附加值提升,使得一双袜子可以挣几角钱、甚至几块钱了,结果就是资源保护、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幸福指数等等问题,全部迎刃而解。

       ②需要厘清什么关系?为何需要厘清关系才能发挥应有价值?
         旷世美男惹众生瓜葛:
        供给侧改革与特色小镇——四大部委咬定青山不放松,抓手要抓牢!
        需求侧改革与特色小镇——不存在倒逼,是你拉动了我!
        产业升级与特色小镇——你就是我的代名词!
        新型城镇化与特色小镇——你是我的主打歌!
        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城乡融合的桥梁之一!
        特色小城镇与特色小镇——真假美猴王,乌龙之后蹭蹭热度!
        房地产商与特色小镇——以转型之名,鞠躬尽瘁!
        地方政府与特色小镇——我敢保证十句话里九句是你!

         以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为例:
        2017年相关部委文件已经明确了二者的异同。但在2016年的部委层面,以及如今的许多地方政府层面,仍然存在混淆的情况。
        2016年发改委所称特色小镇已经具备比较明晰的概念,从提出背景、申报主体、建设和规模要求、资金流向、各方参与方式等等,都给出了明确的注释。然而,住建部特色小镇虽然涵盖特色小镇,但是直指更多的却是特色小城镇,其“2020年1000个”的目标,主要载体亦是特色小城镇。

 


        在此指导思想之下,省、市、自治区各自对于特色小镇的阐述不同,各举大旗,各有偏重:主推块状经济体的有10省,包括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山东、河北、云南、陕西、甘肃、海南;抓手为建制镇的有14省市,包括四川、贵州、青海、西藏、新建、内蒙古、山西、河南、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天津、北京等;认为是“块状体+建制镇”的有5省,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广西、广东;还有其他的理解,比如安徽落脚点在于建制镇镇区,重庆的落脚点在于建制镇+都市区街区。

 

 

        特色小城镇与特色小镇是一字之差还是鸿沟天堑?
        其一,两者的出生背景完全不同,从1999年《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提出多层次城镇体系,到2005年《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提出健康城镇化以及多元多极网络化的城镇体系,再到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直至2012年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历程中,可以看出特色小城镇一直存在于城镇化背景之下。而特色小镇却是新常态阶段的新产物。
        其二,两者的内涵虽有相通,比如都强调产业特色、城建特色、三生融合、政策灵活,这也是为什么少量特色小城镇可以升级为特色小镇的原因;但是两者的标准却是天差地别,特色小镇的产业强调引领未来的千亿级别大产业,强调经济引领,强调规格等级,具备全国级、省级、至少是市级的产业引领能量;城建方式必须小、必须精、必须在地,3年必须达50亿投资;三生融合的标准是为人才服务,注意不是为人服务;权力主体、优惠政策统统是为产业平台服务,注意不是为城镇建设服务。特色小城镇的产业特色在于人文、自然资源、新兴、高端产业上,经济引领性有待商榷,且由于多数区域发展水平低于浙江,具备区域引领性的产业实属寥寥;城建主要关注风貌、基建,资本主要投向基建,为城镇居民服务,而不是主要为人才;政策不光是为产业平台服务,更多是为城镇建设、基础生产生活要素服务。
        其三,两者的使命完全不同,特色小镇是供给侧的抓手,特色小城镇却是需求侧的动力之一(结合各方评论,草画如图):特色小镇是供给侧的重要抓手,通过新四化途径解决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发展的途径之一,而特色小城镇通过解决三个“一亿人”的问题,将会成为需求侧的一个重大动力源。

 


         为何需要厘清关系才能发挥应有价值?
         ① 如不厘清关系,可能扰乱城镇化选择重点城镇的秩序
小城镇尤其是重点小城镇一直是城镇化的主要着力点,那么重点是如何选取的呢?2014年以前,重点的选取是结合“中心镇、示范镇、特色镇”三者的共同考量。例如,江苏:2005年,确定100个重点中心镇为重点,塑造小城镇的个性特色;江西:2009年,提出打造100个返乡农民工产业化特色乡镇等等。
        特色小镇热度蹿升之后,“特色”成为各区县的重点抓手、重点关注,造成选取城镇化重点时候的有所偏废。以重庆为例,用其特色小镇培育名单对比2011版示范镇、重点镇名单,可以发现:两者重合度不及40%;且特色小镇名单中文旅休闲型占比70%,优势产业型占比20%,创意产业型占比10%。不难发现,重合度低证明前后选择发展重点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文旅休闲型占比高证明选择标准过于追求“特色”二字!而城镇规划体系选取重点镇的标准是:交通较好、规模较大、人口较多、经济较发达、配套设施较完善,可以说是“十项全能”,面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吸引产业、农业人口转移、建设美好家园的使命,更能胜任成为城镇化着力点的任务。但是全盘的“特色小城镇”成为重点,其带动城镇化的能力究竟几何呢?投资回报率又是几何呢?说到底,资本、人才、政策的天平向“特色”倾斜,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特色小城镇受到过分关注,而让人忽视城镇体系的全面构建,忽视更多不具备所谓特色产业、但是已经积累了多年建设心血的特大镇、中心镇、重点镇,须知新型城镇化需要它们,关注度上必须体现。

        ② 造成人才与资金分散,使得特色小镇难以形成
如果遍地开花特色小镇必死,一来钱不能落实,二来人才不能落实,谈何特色小镇,领头羊不能有很多只!全县、全市、全省,甚至全国之人才以及资本长效投入、政府长效监管,才有可能造就产业的巨人。
        ③由于区域发展阶段不同,可能误导后进地区的产业选择
聚焦“特色”产业,让人忽视非特色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须知中国大部分区域发展远没有到强调创新驱动、就可以摒弃投资驱动的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需要政策、资金、土地的支持。

        ④文旅小镇型过多,更多的是造成恶性竞争,而不是做大蛋糕
由于发展阶段所限,多数省份的“特色”产业是依托历史人文、自然山水的文旅产业,且以转型地产商为主导。目前看来,这一类型的特色小城镇过热,而产业链延伸突破不足,产品类型同质化,文旅体验趋同化——更多的是造成区域的恶性竞争,而很难做大蛋糕。

         因此,特色小镇必须上升到战略规划层面,站在全国层面的、区域层面的或者省市层面的产业规划高度,进行统筹研究和布局。而特色小城镇必须降低热度,要与重点镇、示范镇平分热度,回归到城镇体系规划层面,协同助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特色小镇怎么做?
        世界上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
        这是跨界的时代,不跨界难发展,但是关注边界的同时,不要丢掉核心!
        不如砍掉一个项目,培养一个人才!

         特色小镇全国第一个地方标准——《浙江省特色小镇评定规范》

 

 

        应当将特色小镇比喻为一个化学反应——类似于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就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就生成一氧化碳——每个要素、每个环节缺一不可!

 

 

        如何做一个特色小镇?
首先,掰着指头数数我们有什么,是否缺项:
        资本有吗?浙江考核标准是3年持续投入50亿,资本的主攻方向是为人才服务的宜人环境打造,而不是主攻地产和基建;
        人才有吗?无论农业、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型的特色小镇,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撑,无法引领产业走向未来,最终都是自欺欺人,所以特色小镇不可能全线上马,而只能在区域战略发展层面进行先期判断和部署,调度人才,否则就会沦为空有消费、而无实业的高风险性空壳子;
        机制有吗?机制的构建决定于一开始的初衷,即做特色小镇的目的是什么,是产业升级,还是新型城镇化,还是乡村振兴,还是骨子里的赚钱念头本末倒置;目的会决定参与人的类型、组织方式、权利义务、风险分摊和利益分配,最终会决定特色小镇的迭代升级、拓展延伸是否具有可能性。

        其次,研判产业腹地能量几何:
        文旅产业型小镇的山水人文资源就是产业腹地;特色农业型小镇的现状和潜在种植区域就是产业腹地;制造业型小镇的现状规模和产量就是产业腹地;
        获取和利用更多的“氧气”,针对产业腹地需要全域视野的布局;
        是否具备亿万级别未来产业引领能量,将决定特色小镇的成败,而亿万级别产业引领能量即决定于产业腹地的架构和纵深。

        再次,政府是否具备顶层设计发展平台的能力:
        放权——“编制规划 + 制定政策 + 监管实施 + 不断创新”的过程,要达到特色小镇的标准,最重要的一点是——放权:充分发挥各方,尤其是市场方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长效监管和评估——严格管理资本投入的数额标准、投资方向和可持续性,并且进行长效的投资评估是防止夭折的重要手段;
        动态机制——建立“动态 + 奖励”的土地、人才、财政、贷款融资等政策机制是弹性着陆点。

       最后,形成特色小镇生态链:
       形成三生融合、四位一体的小镇形态,保障反应的持续进行,即是建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