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回梦寻幽,探索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可能

        与古代文人出世入世相似,现代人也在城内城外焦躁徘徊,在此情境下乡村旅游是否可以发展出一种沟通“出世入世”情结的可能?
        当前城市人群焦躁心态
       《凌晨三点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刷爆朋友圈,在无数人感动落泪之后,又有形形色色的人站出来点评:有人说现实里你等到的不会是转正而是PASS,不会是男友的求婚而是双方默契的渐远,不会是孩子的自动痊愈而是夫妻争吵伴随着孩子病情的加重;有人说是公司人员配置和管理制度有问题;有人说那你能力有问题、别自己感动自己、老板会炒掉你;有人说你焦虑成瘾急于求成……
        两年前一场“逃离北上广”的活动刷屏网络,“我买好了30张机票在机场等你,4小时后逃离北上广”,活动方提供前往未知地点旅行的免费机票并安排了诸如“拍下5个维族姑娘笑容”的任务。活动微信文章阅读量116万,后台互动留言8万条,公众号涨粉近11万,成为经典营销案例。

 



        无论是“凌晨三点不回家”毒鸡汤与否,还是“逃离北上广”之后的“逃回北上广”现象,以及更早之前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辞职信,这些事件的热议透露出现代人对此类问题的关注程度。
        现代人的生活:割裂与矛盾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像是投入一场狂欢,涌入一股前进的浪潮。我们在创造,我们在颠覆,我们在汲汲营营,我们在跌跌撞撞,我们在一路前行——为了理想与生存,我们在建造未来——忘了诗歌与曾经。如亘古空巢的僻静农村,与春节空城的喧嚣都市,是这个时代这片土地奇异的产物。
 

 

 

        春节期间,一线城市“堵城”变“空城”已成常态。根据360大数据中心发布的2017年春运数据,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春节人口流出超过50%。

 


                             图3(数据来源:360数据中心2017年春运数据)


        根据统计数据,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超58%,与2007年相比乡村人口减少1.38亿,与1997年相比乡村人口减少2.65亿,与之相应的是城镇人口分别增长了2.07亿与4.19亿。
        随着城镇人口的增长与乡村人口的减少,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几乎持平,随后乡村人口逐年减少与城镇人口数量差距越来越大。

 


图4(数据来源:国家统计网站)


        大量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从小城镇涌入大都市。然而当前生活与原生环境的分离、工作环境与心灵归属的割裂、生活重压与诗意远方的矛盾,致使现状对一些人来说是“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是“安不下的现在,看不见的过去”,是“受不住的现实,到不了的远方”。

         出世入世:古代文人理想
       “修齐治平”是中国文人的普世追求。范文正公曾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然而济世理想的实现并不简单,宦海沉浮波折贬黜才是常态。“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东坡已是难得达观,虽酒后语“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却能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态度。屈原和陶公是两个极端,一个投身汨罗,一个采菊东篱。当然投江的终究还是少数,于是在入世理想中挣扎着寻求淡然的出世态度似乎成为许多文人的止渴之梅。
        济世难为,隐逸似乎是条出路,可“终南捷径”却来看了笑话,隐居成了出世的手段。然而,其实即便没有这“反讽”,对于中国文人,大多出世之举仍不能脱离“入世”的影响。阮籍狷狂,却也穷途而哭,虽举止特异放浪,到底还是痛苦于乱世与不得施展的政治抱负。不能折腰事权贵的太白,也写过“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入世抛不下出世的向往,出世离不开入世的影响。无出世,无入世;无入世,无出世,二者相成。所以,其实入世出世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重要的是如何平衡自身,如何在有所求与不可得之间安稳心绪。

 


 

    城市乡村:现代人的困境


        如同入世与出世的相对存在,城市与乡村也是同时存在的,没有进城,就没有出城。过于沉溺城市当下生活,造成了对乡村、过去、远方的遗失。所谓安土重迁,所谓慎终追远,不止是困守故土与记得先祖,更为重要的是内在的归属与寄托,以及对自我存在与自我认知的肯定。如人们常说的成长的代价,无论是积极投入还是被动裹挟进入城市,在得到的同时就有了失去。
        回不去的乡村
        对于从乡村进入城市的人,无论是常年从乡村来到城市的“打工者”,还是通过教育“鱼跃龙门”从乡村走进城市的“读书人”,在城市的生活都意味着与自身最初原生环境的剥离。
寻不回的老城
        城市的快速发展,意味着城市某些原有样貌与况味的快速消失。对于城市“土著”,对自身原生环境的找回与追忆也许更难。
        到不了的诗意远方
        无论原生环境如何,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大步伐高重压都笼罩着生存其间的人。我们做不了屈原,也做不了陶渊明,古往今来也没多少能成为东坡先生。
        城市的高速发展,现代人的焦躁心态,形成了现世的“入世出世”情结,构成了乡村、老城、诗意的失落。所以,要如何在背负着生活重压跟随着城市发展前行的步伐下,重建与原生乡村环境的联结、探寻对消失老城巷道的记忆、追逐上远方诗意生活的梦想?
 

 

乡愁旅游发展可能性探讨


        旅游是对当时、当下、常态的一种脱离,某种视角下可看作类似现代的出世与隐逸。与古代文人隐逸不同的是,旅游并不是入世之外的另一种生存方式,于现代人而言,旅游大多只是与现下生活的一种短暂脱离。我们是否可以尝试在这短暂过程中融入于焦躁现代生活中遗失的某些东西,以重构对自我存在与自我认知的肯定,而不仅仅是一场简短的逃离?
        基于当前社会发展体现的城市与乡村结构特性,乡村旅游无疑更可能达成这种重构。乡村是许多城市生活中人的原生环境,是童年,是来处。对于城市,乡村是别处,是他者。对于困顿茫茫都市而生疏离与虚妄感的城市生活者而言,乡村可以是对过往真实追溯以证自我存在之处,可以是跳出常态窥见现实以达自我认知之所。
        那么,乡村旅游不仅要体现乡土与休闲,更要体现“乡愁”。而这乡愁,不只是对故土的怀念,也是对过往的追溯、对自我来源的探寻、对历史存在的验证。这样的乡愁旅游,需要体现形式的创新与核心内容的怀旧。

 


        而既是走出城市去通过乡愁旅游发现真实与自我,那么其旅游规划设计与项目打造需有与城市生活的距离感,应是常态生活的反向回溯,塑造个体记忆与历史怀旧的核心内容。
        距离感
        距离感不仅是乡愁旅游独有的需求,作为人们走出日常生活以寻求自我放松的方式,旅游天然带有与日常生活保持距离的要求。而乡愁旅游因其特殊性,更明显体现出与城市的极端距离。乡愁旅游应尽量避免城市化元素,更多采取乡村、自然、历史的元素进行打造。
        反向设计
        乡村发展旅游,需要提升基础设施、改善乡村风貌,但这并不意味着城市化的改造。相反,乡村旅游尤其是乡愁旅游应发挥反向设计思路,营造脱离城市与当下而回溯原始本我的旅游体验。乡愁旅游应综合技术的现代性与审美的历史感。
        核心内容的精神承载
        乡愁旅游的精神承载是其核心吸引物。因此乡愁旅游的重点是对传统历史文化、旅游者集体时代记忆、个体时光回溯幻想的痛点挖掘与旅游展现。乡愁旅游应当开发不同于片面突出鲜花、采摘、农家乐的传统乡村旅游项目,着重研究能引起原始回忆、历史传统、归属感、寄托感的规划设计,将旅游体验发展为一种生活感受。